.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是哪一年发表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20:54:38
七剑下天山写于哪年?有没有人知道具体年份?

一九五六年十月,在梁羽生的专栏《三剑楼随笔》中,出现了一篇名为《凌未风·易兰珠·牛虻》的文章。梁羽生在答复一封读者来信的同时,毫不讳言的承认自己利用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的部分情节,但在人物的创造和故事的发展上,却是和“牛虻”完全两样的。而对于台湾武侠评论者叶洪生先生所持“《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二金钱镖》”(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的观点,由于叶先生并未在文章中举出任何具有说服性质的例证,故此笔者仅仅认为其前半部分是有道理的,后半部分则还请各位读者自己明察秋毫。
关于梁羽生作品中对于西方的借鉴,据作者本人的说法:“《七剑》之后的一些作品则是在某些主角上取其精神面貌与西方小说人物的相似,而不是作故事的模拟。如《白发魔女传》主角玉罗刹,身上有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上流社会的虚伪,敢于和它公开冲突的影子;《云海玉弓缘》男主角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宁可与社会闹翻也要维持精神自由的影子,女主角厉胜男,身上有卡门不顾个人恩怨、要求个人自由的影子。”(梁羽生《与武侠小说的不解缘》)可知,梁羽生对于西方的借鉴其实是始终没有停止的,只由于是较深层次的借鉴思想,所以一般读者难于看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抵如此。就当今世界而言,东西方文化的互渗互融只是发展趋势的一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从我国角度而言),历经千百年而形成的文化传统至今仍扎根于国民个性中,并非短期内就能消失,何况,倘若要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尊严和生存权利,我们就必须维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梁羽生、金庸等人对于西方的借鉴,固然是属于第一个方面,然而他们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保留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这又是符合发展趋势的另一方面的。例如,在被借鉴的《牛虻》原著中,宗教是与政治平等重要的,而梁羽生在创作本书时,却并没有将这个制度也借鉴过来,这是由于中外国情不同,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都有很大差别,在中国,宗教权力是不能超越政治权力的。
虽然,本书并不是梁羽生最喜欢的作品,但却是梁羽生作品中销量最大的——直到今天,许多人提起梁羽生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写《七剑下天山》的吧?”——这是什么原因呢?一部“群传”模式的小说,情节既不奇诡又不曲折,甚至不能算作者的典型作品,却创造了